讲好宪法故事 弘扬宪法精神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志愿服务亮点频现
2017-12-06 10:55:54    记者 李忠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志愿者。 记者 李忠 摄

本报讯(记者 孙磊)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昨日,位于栖霞岭54号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栖霞岭馆区举办了首场面向社会公众的“法治大讲堂”,一群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者穿梭其中,颇为亮眼。

志愿者盛国琴今年56岁,曾在医院当过出纳,退休后还想发挥余热,就应聘来陈列馆做清洁工作。她家住城站,每天早晨7点出门,骑着电瓶车赶到馆内,风雨无阻。8点开始,她就紧盯地表卫生,不放过一片落叶,同时,还要擦拭馆内的玻璃窗户和展柜展板、清理卫生间,工作兢兢业业,尽职服务观众,还想方设法为讲解员、志愿者们提供方便。

盛阿姨很细心,她发现:随着参观人数的增长,向自己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开始是问路、找厕所,这些随手一指就行了;后来有人问我宪法故事,我在馆里听讲解员们讲了一遍又一遍,也能说一点大概,但说不全,就有点难为情。眼看讲解员和志愿者们那么忙碌,我也希望能分担一些工作,听说第二批志愿者开始招募,我立刻报名了。白天做保洁,晚上回家看解说词和资料,看多了、读多了,毛主席起草宪法的故事慢慢记下来了,现在我也可以向观众讲了,我感到很开心和自豪。”

1994年出生的志愿者谢君,是一名牙医,家住半山,每次来陈列馆做志愿工作都要换乘公交,来回就得耗费近3个小时。他毕业于长沙医学院,还是一名年轻的中共党员,大学寒暑假期间曾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从事过两年义务讲解服务。为了讲好宪法故事,他不仅吃透了讲解词,还读了5本和我国法律历史相关的图书。

谢君说:“很多杭州人不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在西湖边起草的,还有人误解这里是介绍‘五四运动’的。作为一名‘90后’,我生长的年代离毛主席的时代有些遥远,但作为年轻人应该对国家、对历史多一些了解,知道自己的来路,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他回忆,曾经碰到一位70多岁的北京游客,对毛主席的故事如数家珍,“那位游客问了许多历史问题,我真的被问住了,最后变成对方给我上了一堂课。碰到这样知识丰富、富有热情的游览者,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我要更加丰富自己的法律和历史知识。在这里做志愿者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志愿者陈胤在一家央企从事法务工作。她感慨说:“还有比小谢住得更远的志愿者呢,有一位在企业担任党委书记,家在临平。如果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真的坚持不下来。”

志愿者徐田民是一位民商事律师,他透露,解说词有12000多字,“对法律工作者而言,这个解说词的量驾驭起来没有问题,主要是开拓了我的专业视野,对我国宪法和制宪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作为中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其志愿者服务队伍政治坚定、素质拔萃。组建半年来,共招募各类志愿者154人,为观众提供了3500多小时的普法志愿服务,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他们怀着对宪法的信仰,将讲好宪法故事、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深入推进法治杭州、法治浙江乃至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