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杭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西子湖畔历时77天,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为1954年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杭州能在中国宪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杭州人民的幸运;而保护好、宣传好这段历史,更是杭州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毛泽东主席起草宪法地旧址——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设立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旨在还原那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传承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自信和宪法自觉,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从而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汉白玉毛主席坐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杨奇瑞先生创作。它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向我们展现了伟大领袖在开国初期那种意气风发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气定神闲。主席手握书卷,表现出他在熟读经典和遍览世界各国宪法后对新中国宪法内容的深思熟虑和胸有成竹主席在沙发上轻松自然的坐姿让我们感受到,主席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坐像后面的背景墙上,是主席当年在来杭州的专列上对随行人员说的一段话:“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一座城市和一部大法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
1898年的戊戌变法拉开了近代中国立宪运动的序幕。辛亥革命爆发后,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直到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近代中国的宪法命途多舛,几经艰辛与坎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宪法草案的修改完善和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54年3月至9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共召开九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共召开三次会议,对宪法草案进行反复研究和修改完善,汇聚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特别是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全国各界1.5亿余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宪法内容日臻完善。
1197名代表,1197张同意票。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全票同意的结果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通过与实施,推进了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发展完善,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五四宪法颁布后,宪法及其实施普遍得到尊重。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受“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受到损害。经历了1975年、1978年宪法的曲折发展,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集中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完善的一部宪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2017年9月25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该展览。五四宪法历史陈列馆报送的宪法宣誓墙照片,在该展览第一展区的醒目位置展出。
我国现行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于1982年12月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现行宪法确立的许多重要制度和原则,都来源于1954年宪法和1949年共同纲领,是对它们的继承、坚持、完善和发展。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今天,我们希冀每个人都能奉宪法为准绳,让宪法精神真正根植人心,让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五四宪法的制定已成为历史,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