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山街八十四号
历史文化街区
浓密的法国梧桐遮天蔽地,几乎看不到前面的路。阳光都成了地上的绿影,引领路人走向一个荫凉的世界。
站在这里,夏天可以欣赏到西湖那满湖风荷。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盛景一直延续至今。
如果是冬日,同样站在这里,那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在湖水的倒映中,迷离成画。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那妇孺皆知的《白蛇传》,白娘子与许仙就在雨中的断桥上相会。
而我,会在雪中细数历代诗人留下的诗痕:“断桥雪霁闻啼鸟”,“鹤惊碎玉啄阑干”,“横斜树,香未北”,“冲寒为访梅花信,十里银沙印马蹄”,“桥迷螮蝀高高耸,船压玻璃细细流”,“遥思寂寞春寒夜,一舸归来起白鸥”,“独有断桥荒藓路,尚余残雪酿春寒”,“景物不殊人事改,落花啼鸟古今同”……
隔着里西湖眺望,那条横卧碧波的白堤,从水中引出隽永的诗意。白居易牵马徐行,那诗句一直在我的胸口踏响:“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那“云水光中”水榭,仅四字,就足以让人遐思无穷。
在杭州,可以说北山街是最令人沉醉的地方。不但有清雅的景致,更有厚重的历史。有关杭州市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字,有概括的描述。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东北面,东起保俶路,西至曙光路,南临北里湖,北靠宝石山、葛岭、栖霞岭,南眺西湖,东与市区湖滨相连,地理位置优越。
北山街确定为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划定的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区面积四十点一一万平方米,传统风貌协调区面积九十八点五四公顷,是目前杭州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之一。
北山街是划定的核心景区之一,景区性质为:以历史街区、登山观湖及人文为特点的城景湖结合的景区。北山景区总面积二点二五平方公里,北山街占北山景区面积的百分之三点八一。
据研究以及考古资料证实,保俶山西部、西北部海拔二十五米以下山麓坳地是先民最早定居的地方,为杭州城市聚落的发源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西湖山水融为一体,构成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景观。
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北山街、老和山、灵隐山一带是西湖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
六朝时期见诸于文献记载,遗留的史迹有东晋葛洪在葛岭建“抱朴庐”、炼丹井;六朝歌伎苏小小葬西泠桥畔;唐代白居易治理西湖;五代吴越,疏浚西湖,始有“佛国”之称;宋代北山一带寺院密布;岳飞改葬栖霞岭,声名远播,依托岳庙一带发展为街市。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转型,杭城最有名的旅馆落户北山街。尤其是拆除城墙后,达官贵人沿湖建别墅庄馆。北山街历经数千年,留下灿烂的文化篇章。
北山街分布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七家,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墓(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佛元造像、保俶塔、陈文龙墓、牛皋墓、西博会工业馆、新新饭店等,反映了西湖的文化特色,见证着近代西湖重要的历史事件。
明清时期的北山街山峦叠翠,一幅绝佳的青绿山水画,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清末民国初年,西风东渐,西湖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传统封建文化逐渐削弱,中西结合的近现代文化不断渗透,呈现出文化多样性。
三千零九十八米的北山街,人文遗迹达一百多处,故有“建筑博物馆”之称。有漫漫阶梯、高高石壁的深宅大院,有雕花门楼、铸铁大门的西式别墅,有白墙黑瓦、石门花窗的中式宅院。
位于断桥旁的围墙里,有一幢两层西式别墅。这里曾是蒋经国的旧居,院内的桂花、棕榈、天竺、枫树等,为蒋经国当年种植。这幢别墅占地两亩余,落成于一九三一年。抗战胜利后,蒋经国携带妻儿来杭州,当时的杭州市市长周象贤将此屋拨给他住。此处,楼对断桥残雪,窗含湖光山色,与蒋介石居住的澄庐隔湖相望。
不远处,便是首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西式的门厅,门口几根西式古典主义的石柱,配以中式的镂花窗。一九二九年落成时,就赢得了“闳大伟丽,金碧楼台”的美誉。当年六月六日,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在此开幕,孔祥熙、朱家骅、蔡元培等参加了盛大的开幕式。这座浙江最早的展览馆,现为西湖博览会博物馆。
北山街中段的新新饭店,是一九一三年创办的。创办者叫董锡庚,是浙江镇海人。一九二九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时,这家饭店为外宾专用。新新饭店内有一处建筑名为秋水山庄,是民国时期报业巨子史量才在一九二五年兴建的,参照《红楼梦》描述的“怡红院”格局,花园内,假山奇石,曲径回廊,清溪红鱼,花木扶疏,供夫人沈秋水居住,并取名为“秋水山庄”。
坚匏别墅,润庐,省庐,抱青别墅,葛岭旅馆,静逸别墅,春润庐,王庄,菩提精舍,孤云草舍,留余草堂,玛瑙寺,毓秀庵,北山街八十四号,集艺楼,鲍庄,东山别墅……一步步,都踩在历史上。
浓荫如盖,重重复重重悄然无声。几辆轿车从刘庄出来,绕道西山路,穿过岳王庙,驶入北山街八十四号。
漫山浓荫,一片静谧。除了汽车轮子同地面摩擦的沙沙声,几乎听不见任何动静。
北山街八十四号位于北山路北侧,葛岭南麓。这里面,是一个占地几百亩的幽深大院。东起玛瑙寺,西至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北至葛岭山脊,南至北山路。
幽深大院里,恍若世外桃源。野藤缠绕老树,老树倚着古山道,古山道蜿蜒深处,枯叶,野草,闲花,默然无人知。飞檐翘角的中式庄园,繁复典雅的西式洋房,中西合璧的青砖小楼,闲散地布局于山脚、林间。不经意间,转角处有石笋斜出,上书“刘界”,竟是块天然界碑。一抬头,山崖上凿刻着“郑宅”,笔法苍劲。一切人工的痕迹,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自然里。
清如别墅,葛岭别墅,梅宇别墅,演昌精舍……
记不得第一座别墅该属于谁,反正是从民国时期形成的别墅群。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杭州市中心庆春街的地价为每亩一千五百块银元时,北山街的地皮已经高达每亩五千块银元,相当于今日的“至尊楼盘”。
大多数的别墅已与它的主人久隐于湖光山色间,记忆遗留在沉默中。
浓荫如盖,重重复重重。
青藤纷披,几乎遮住了那扇对开的小红门。小红门嵌在一个上圆下方的门洞里。门洞框在一堵块石垒砌的长墙里。长墙上的块石以水泥嵌缝镶边。这仅是一个边门。正门为块石垒砌的铸铁门楼。可谓严丝密缝,固若金汤。
其主人果然姓汤,叫汤恩伯。
汤宅占地面积达四点五亩,用块石垒砌的围墙厚重坚固,绵延百米。左右墙角都立有界碑,上镌褐色的“汤界”,至今清晰可辨。院内花木繁簇,一幢两层主楼,一幢尖顶平房,一主一副,恰似一个阔佬和一个随从。
主楼是一幢青砖砌墙、洋瓦覆顶的西式别墅,上台阶,进拱门,房间十余个。宽敞的上下阳台,精致的窗框门廊,花饰的栏杆楼梯,处处显示此楼的不凡身价。这幢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华屋,约有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当时的门牌号码是葛岭山麓三号。
一九四九年五月以后,大院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干部宿舍。
这汤恩伯别墅,成为三十号楼。先入住者,为解放后的首任浙江省委书记谭震林。他调上海任华东局第三书记之后,谭启龙接任浙江省委书记,他一家入住三十号楼。
谭启龙知道毛泽东来杭州制定宪法时,坚持让出来:“把最好的房子留给主席和他的秀才们!”他一家就搬到孤山路一号居住。
黑色的“红旗”轿车停在楼前,毛泽东从车中出来。他把主楼让给秀才们,自己则在那平房里办公。
参天古树,默立无语。风吹林梢,才有轻微的声响。深沉与博大,不需要任何喧哗。
平房里青烟缕缕
这平房,青砖砌成,简朴而又厚实。表情平静,沉着镇定。较高的坡顶,从侧面看,像一个尖角,中有长方形的气孔。空气对流,流动山间的清新与灵性。
毛泽东在这平房里办公,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毛泽东在平房里办公,宪法起草小组在主楼办公,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胡乔木回忆说,一九五三年底,毛主席指定陈伯达、田家英和我准备去杭州起草宪法。陈已先拟初稿,听说又要别人参加,改动他的稿子,就已很不高兴。到杭州后,陈告诉家英,他要住在北山高处,表示他不负任何责任。第一次开会讨论,他又对家英发火,认为任何人非经他的许可,不得在主席面前议论原稿,并且不许向主席说明会中原委。家英对陈的这种专横行为非常愤慨,却无法反抗。此后,每次开会以前,先得向陈做一次汇报。直到罗瑞卿后来(他是一道来的,但以前并没有参加起草宪法的讨论)直截了当地提出某某条应该这样改,某某条应该那样改,陈管不了他,陈独裁的局面也就打破了。陈因为一开始就不愿到杭州来,来了势必改动他的原稿,加上讨论时毛泽东自己也常常当面对陈的草稿提出种种重大的修改意见,所以在整个起草过程中他闷闷不乐,常对家英说:“我不行啦,要回老家当小学教师啦”,等等。
王芳回忆说,那一次,毛主席在杭州住了两个半月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北山路八十四号三十号楼办公。在他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文件,其中包括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宪法译本,还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译本。这些都是当时主席阅读研究的内容,起草新宪法参考的资料。主席工作起来精力非常集中,思考、研究问题到忘我的地步。他办公室的窗口终日冒着缕缕青烟。一天下来,他办公桌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这些烟蒂短到不能再短,因为主席抽烟的习惯是抽到快要烧着指头了,剩下的再用烟嘴继续抽,一直抽到烟熄了才摁到烟缸里去。还有,主席下班后茶杯里总是空的,他喝光了茶水后,连茶叶也掏出来吃了。他说茶叶有营养,倒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