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宅: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处
2020-03-19 16:10:43    杭州日报 作者:韩斌 仲向平

41.png

北山路84号“汤宅”。 记者 李忠 摄

 

北山路84号里有一座小楼,青砖叠砌、洋瓦盖顶,名“汤宅”。它的主人汤恩伯,国民党驻守上海的最后一轮军事长官,1949年兵败去了台湾。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在汤宅起草。历史的深意,总叫人回味不已。

毛泽东悄然来到杭州,是在1953年12月27日这天。随同前来的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人。毛泽东来杭州的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1953年,制定一部新中国的宪法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央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有毛泽东任主席,委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33人。

毛泽东被安排住在刘庄,办公地点,则在北山路84号30号楼,亦即汤宅。当时住在30号楼的是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谭启龙。他坚持让出来:“把最好的房子留给主席和他的秀才们!”

1954年元旦以后,宪法起草工作正式运转。每天午后三点,毛泽东从刘庄出发,驱车绕道西山路,穿过岳王庙,来到84号30号楼。起草小组在主楼工作,主席则在别墅前的平房办公,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曾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长、浙江省委书记的王芳在回忆录里说:“当时主席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文件,其中包括苏联、东欧国家的宪法译本,还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译本。这些都是当时主席阅读研究的内容,起草新宪法参考的资料。”

“主席办公室的窗口终日冒着缕缕青烟。一天下来,烟灰缸堆满了烟蒂。烟蒂短到不能再短,因为主席抽烟的习惯是抽到快要烧着指头了,剩下的用烟嘴继续抽,一直抽到烟熄了才抠到烟缸里去。主席的茶杯总是空的,他喝光茶水后,连茶叶也掏出来吃了,他说茶叶有营养,倒了可惜。”

那年冬天,杭州大雪。西湖银装素裹,天地静美不言。在前往84号的路上,毛泽东下得车来,兴步湖畔。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

30号楼的工作持续了两个半月。毛泽东和他的秀才们先后拿出了初稿、二稿、三稿。1954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宪法的四稿。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的工作圆满结束。

毛泽东一生来杭40多次,这是第一次,也是住得最久的一次。以后他每次来杭,总说:“到家了!”——建国后,除了北京,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杭州,让他住得那样长。


分享按钮